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昌桥乡 > 专题信息

昌桥乡:汪店村“艺”心为民有故事、有温暖、有力量

发布时间:2022-01-01 14:03 来源:泾县先锋网 作者:cqx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12月30日泾县昌桥乡汪店村结合自身实际,在该村的文化活动广场,献上一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艺大餐。该村以文艺演出的形式,活跃在基层“艺”心为民,服务于群众,产生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文化振兴有故事、有温暖、有力量。

    2019年,汪店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整合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活动广场等资源,进一步完善软硬件条件,投资了10万元对原有村部旁边的学校进行升级改造,面积800余平方米,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阵地。阵地设立了新时代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儿童活动室等7个功能室及文化长廊,另新建了40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等齐全,让村民不出村就能读书、娱乐、健身,满足村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让村民们的生活不单调,为了能解决村里空巢老人们的寂寞和孤独,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泾县昌桥乡汪店村村“两委”的组织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成立了汪店村老年文艺协会。协会将一些新鲜事自编自排成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协会开设了以黄梅戏、歌舞、书法、棋牌为一体的综合类文艺节目。每到傍晚时分,村民们就会三五成群准时来到村文化服务中心广场,打起鼓、唱起歌、拉起二胡、跳起舞来,自发地守护他们的“精神家园”。

新当选的汪店村党总支书记赵静意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孤寡老弱。农民文艺协会的成立,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也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改变。这个改变我们魏书记功不可没。”

在泾县昌桥乡汪店村,每当傍晚村民们就会统一服装。伴随着热情、轻快的音乐,平均年龄55岁的“娘子军”跳起欢快的舞蹈,而带头的那个正是赵静意口中所说的汪店村党总支书记魏淑媛。

在魏淑媛任职期间,正好身肩汪店村脱贫攻坚重任。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热情爽朗的她却被村民们不冷不热的态度“打了回来”。村民们对于她提出的脱贫建议不予理会,似乎都不相信一位女书记能有多大能量。魏淑媛顾不上失落,尝试发挥专长,把当下火热的广场舞组织起来,希望通过这种受中老年妇女欢迎的方式“拉拢”村民。

于是,汪店村旁边学校的空地成了魏淑媛的舞台,从起初的三五人,到后面大家呼朋唤友,自发加入,队伍发展到了五六十人。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并熟知了魏淑媛,大伙的关系也通过广场舞热情起来。

 

说起广场舞这项协调工作的“秘密武器”。 魏淑媛说起初只是想通过广场舞增添村民生活乐趣,从而增加村民们的凝聚力,渐渐地,广场舞拉近了她与村民的距离,营造了优良民风,也帮助她有条不紊地开展一项项扶贫工作。她组建了一支“娘子军”现在分为了姐妹一队和姐妹二队,时常代表昌桥乡参加县里的各种广场舞比赛。并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成立了汪店村老年文艺协会。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为了让汪店村的文艺协会继续往前走,走得更远更好,接好老书记手中的接力棒,新当选的赵静意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指导下,带领村“两委”干部和老年艺术协会举办一场“庆元旦 迎新春”文艺演出。

此次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演出在喜庆的开场舞《开门红》中拉开序幕,预示着汪店村将会在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在即将到的2022年村里各项事业取得开门红。黄梅戏《小辞店》,舞蹈串烧《何别西天万里遥》, 黄梅戏《牛郎织女》,黄梅戏《孟姜女》,舞蹈《中国美》等一系列富有人文情怀的特色表演,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美。可谓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令人回味无限。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村民的娱乐文化生活。

在汪店村,“文艺夫妻”,“艺术生”也不少,黄梅戏《夫妻观灯》的演唱者是夫妻档、《买油郎》表演者是夫妻档。打鼓、敲锣、二胡、扬琴艺术生样样在行,每次演出都是现场伴奏配乐。

    记者看到,文艺不仅活跃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浓厚的艺术兴趣,也为村民们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据了解,下一步汪店村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深入生活、积极创作,扎实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民间文艺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钱有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