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勃兴。山水湖畔之间,鸟语花香之中,位于文房四宝之乡的红色泾县正面临着新冠疫情“倒春寒”的严重考验。泾县昌桥乡正是阻挡新冠疫情境外流入的关键卡点,成为了守护这红色土地的先锋。
昌桥袁店村,接壤于南陵与昌桥之间,205国道纵跨而过,素有泾县“北大门”之称。是阻挡疫情由北向南蔓延至关重要的“险隘”,泾县县委领导通盘考虑、统筹协调。早在3月15日在此设立卡点。
以制度优势发挥治理效能,用红色精神抗击新冠疫情。袁店卡点设立以来,泾县县委、昌桥乡党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宏观调控、统一部署,将“学习安吉比歙县,两业并进创特色”、推进“三比三创三争”落实到防疫工作中。各类防疫物资、装备器械从县里源源不断输往卡点。县、乡政府充分沟通、各部门协调联动,应急仓库、武装装备储藏库物资及时有效使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仅是政府,各类企业、群众也不时的送来防疫物资、日常用品,让卡点的“战士们”卯足了劲,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以动态调控保持全面清零,用精准措施守护红色水土。为了保证境外“零输入”,卡点实施“24小时”轮班制。由县交运局、县公安局、县卫健委、县医院和乡全体机关干部成员组成。境外人员驱车入境,首先要被交警拦停,乡政府人员查阅“两码”后负责网上登记报备或书面报备,未能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或过期的,医务人员现场重新采样,以上程序全部通过者方可入境。整个过程看似繁琐,却周密、有效。疫情防控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失防万一。这也是自新冠爆发以来,泾县始终“0阳性”的基因密码。
以宣传手段厚植防护意识,用深切关怀温暖来往群众。卡点战士全副武装,彻夜值守。白衣战士成为卡点宣传岗位上最靓丽的风景。205国道上,私家车、卡车和客车络绎不绝、来往不断。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严重的堵车,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转。一些群众不理解、不了解,有时甚至会生气。卡点值班人员只能耐心的讲解和帮助,通过耐心宣传专业的防疫方法和新冠危害知识,让来往群众了解现在举措的必要原因。在卡点值班人员的努力下,群众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些群众每天来往泾县上下班,时间长了人熟了也会主动来帮忙。
夜已深,卡点的值班还在继续。在这个没有“清明”的“清明”,让人不忘的是先烈,忘不了的是人民。(李宏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