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茂林镇先锋工作站 > 新闻动态 > 茂林镇:家教赋能乡村兴 服务助力产业隆

茂林镇:家教赋能乡村兴 服务助力产业隆

发布时间:2025-10-29 14:29 来源:茂林镇 作者:MLZ 阅读次数:4
【字体大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茂林镇奎峰村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立足皖南事变激战地红色根脉、非遗文化瑰宝与优质农业资源三重禀赋,以“夕阳红•巾帼红”家庭教育指导站为核心支点,创新联动红色传承、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构建起“文化铸魂聚人心、服务暖心惠民生、产业富民强根基”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文化铸魂润家风,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精神密码”。深耕红色沃土,凝聚精神合力。奎峰村将红色传承视为家庭教育的“根与魂”,让“夕阳红•巾帼红”家庭教育指导站成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阵地”。站点选址奎山脚下,背靠魁山革命纪念地,依托战斗遗址等红色地标,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亲子游”,让亲子家庭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不屈不挠、忠诚奉献”的革命精神。站内特设“红色文化学习角”,书架上整齐摆放《皖南事变回忆录》《红色皖山》等书籍。同时,指导站联合“夕阳红帮帮团”中的老党员,组建“红色家风宣讲队”,深入12个村民小组开展“革命家风故事会”,用身边故事让红色家风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进家庭。如今,红色故事已从“老人口中”传到“孩童笔下”,红色精神从“历史记忆”变为“行动自觉”,为乡村振兴凝聚起跨越代际的精神合力。深挖本土非遗宝库,不仅激活竹编、剪纸等传统技艺,更将市级非遗“奎峰板龙”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特邀非遗传承人吴宗保驻站教学,开设“奎峰板龙传承课”,从龙身扎制到彩布裱糊,手把手带孩子们触摸非遗的温度。巾帼志愿者则巧妙将非遗元素融入家风手作,带领孩子们用竹编工艺制作“家风家训挂饰”,用剪纸技艺创作“孝老爱亲”主题作品。
  精准服务暖民心,让“多元服务”成为乡村振兴“暖心纽带”。茂林镇奎峰村“夕阳红•巾帼红”家庭教育指导站精准聚焦家庭需求与乡村发展痛点,创新组建“夕阳红帮帮团”与“巾帼管家团”两支队伍。针对农村隔代教育普遍、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指导站开设“祖辈课堂”,由老教师讲授“科学育儿小技巧”,老党员分享“家风传承小方法”,帮助祖辈更新教育观念,今年已开展培训8期,覆盖祖辈家长120余人次。围绕家庭矛盾调解,设立“银龄倾听”咨询室,老同志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化解代际分歧、邻里纠纷30余起,被村民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心理驿站”。定期组织“祖孙同乐”系列活动,将竹编体验、农耕劳作、红色手工融入互动环节,春日里一起播种蔬菜,秋日里共同采摘果实,冬日里携手制作灯笼,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代际距离,今年以来已开展活动20余场,覆盖家庭50余户。
  助力产业惠民生,让“奎峰经验”成为乡村振兴“鲜活样本”。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夕阳红•巾帼红”队伍主动当好“桥梁纽带”。“夕阳红帮帮团”中的老农技员,在指导站开设“田间课堂”,春季讲授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夏季指导病虫害绿色防治,秋季分享再生稻管理要点,用“接地气”的语言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今年已开展农技培训6期,服务农户80余户。“巾帼管家团”则协助村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宣传、机械化服务推广,走村入户讲解“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的优势,助力奎峰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二季度以来,奎峰村依托该中心完成集中育秧水稻1418亩、再生稻800亩,机插面积超2000亩,插秧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倍以上,秧苗行距、株距精准可控,为水稻高产奠定坚实基础,带动村集体增收42万余元;三季度又成功签订西洪组384.06亩、上东门组529.94亩水稻种植托管服务协议,再增集体经济收入47万余元。同时,指导站还协助推广食用菌种植项目,6月中旬完成2万棒食用菌脱袋下地覆土,预计10月进入出菇期,将为村集体再添新收益,真正实现“服务助产业、产业促增收、增收惠民生”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茂林镇奎峰村将依托“夕阳红 巾帼红”家庭教育指导站,持续深耕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让红色基因与非遗魅力在乡村大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