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县志载:孤峰“孤山,高数百仞,是县西北屏障”,孤山脚下一个村,叫景山村。景山村在开山拓土、林权改革中,尊重农民意愿,没有均分到户,而是作为集体资产,依托独特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林木、竹子、林下种植为主的生态林。
艰苦奋斗绿荒山。景山村拥有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场2900亩,放眼望去,人工森林郁郁葱葱,延绵不绝,也是泾县唯一一个拥有集体林场的行政村。
1956年3月,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后,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原孤峰乡以林为业,党员干部带头冲在一线,在土壤贫瘠的山顶开荒育林。来自原孤峰乡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来到景山林场,投身浩浩荡荡的“绿色大潮”之中。这里但成为了开垦“绿色梦”的热土。
在实践中选种适宜的树种,大家紧密团结依靠着“死一棵、补一棵”的土办法,日复一日地为荒山增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60多个年头,林场扩建造林终于结束,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老一辈人用青春绘就生态蓝图,用汗水浇灌发展根基。绿色,为泾县北邑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底色。
忠诚敬业守青山。建场容易守场难。2000年至2008年间,是景山林场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很多国有林场都遇到类似困境,不少人选择离开。2000年前后全社会兴办林业,到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期,景山村“两委”和村林场几度面临分山压力,大多数村民要求将村林场拍卖或分到组户,拍卖山场所得资金用于转产发展其它产业、公益事业及部分资金分到户。为避免林场一山多户,一户多山,山场过度零散的经营现象,时任景山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不分山,始终顶住各方压力,多少次与村民组、农户研讨,协商良策,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经多轮村民代表大会酝酿,最终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村林场继续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未对外流转一亩林地,为下一步组建股份制林场、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拓金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里,景山林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2023年在全县率先成立村集体两山公司——泾县景山两山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率先探索“绿水青山”的存储、交易、获利等方式,让生态产品变现成为绿色发展的增长点、支撑点、发力点,让生态资源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借助两山公司平台,按照“分股不分山”经营模式,将2900亩村集体林场森林资源评估后,按全村2224人口折股量化到人,并发放股权证。同时整合农户碎片山场资源,通过村两山公司集中统一规模经营,林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年均收入达35万元,农户年均分红300元左右,其中每年对高龄老人补助近2万元,实现了森林增绿、集体增财、林农增收,同时也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达到多方共赢。
60多年来,景山林场人始终坚守“绿化祖国”这一初心,始终牢记着“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这个光荣使命,埋头苦干,无怨无悔,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和镰刀,用脚步丈量山林,以勤劳创造绿色。正是景山林场人坚守初心、“绿色”接力,让荒山变成青山,又使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接力赛,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传承着“艰苦奋斗、忠诚敬业、改革创新”的品格,从而形成了“艰苦奋斗绿荒山、忠诚敬业守青山、改革创新拓金山”的景山林场精神,从荒山到走向“两山公司”,将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