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四月农忙,树木秧苗尽绿遍山原,水泛白光,田间已是绿意盈盈。今年来,昌桥乡昌桥村把土地整治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深入贯彻“三创三比三争”,推进“四比四增”,大力推进抛荒田复耕复种,旱田改水田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让昔日沉睡的土地重换绿装,恢复生机与活力。流转土地,整合农田,使农民留在村里进行农业建设,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过去,昌桥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田间道路布局少、沟渠排灌不畅,田地荒废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近年来,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作为助推农村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省重点抓好集中连片、大规模、机械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在丘陵山区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350万亩,其中今年完成95万亩。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区实施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改造工程,对现有土地因地制宜进行互联互通、大小并整、调整布局、理顺沟渠、耕地质量提升,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效能,增加农民收入。
这几天,在昌桥村抛荒耕田现场,2台大型农用机械设备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对耕田进行翻耕、复垦。“这块田地已经抛荒多年了,土地板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盘活’措施,才能达到适宜的种植条件。”昌桥村村委张主任说。据了解,这片抛荒田大约30亩,抛荒的原因主要是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力大都在外打工,缺乏劳动力,再加上水利条件差,生产效益不高,几年前就开始抛荒了,这次复耕后,村里将鼓励引导村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复种生产。“田地复耕之后,我们将加大整改力度,通过平整土地、修筑沟渠和电力改造安装等措施,将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引导农民自种也行,代耕代种也行,或者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也行,然后我们加强跟踪服务,确保种好粮食。”张主任说。
下一步,昌桥村将积极开展 “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攻坚,组织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抓,对全村能够实施“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的地块一一摸排,预计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完成之后,水田将从小面积、分散状态变成连片,呈现出田成块、路成网、水成网的状态,改善村内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曹钰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