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昌桥乡认真贯彻“学习安吉比歙县、两业并进创特色”的方针,落实“三比三创三争”工作要求,运用新思路,全面提升昌桥乡农村人居环境,以点带面,深入拓展,使昌桥乡农村人居环境步入了新阶段新高度。
探索新模式,打造新高度。为进一步细化三年整治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战役的工作方案,2022年昌桥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县委施怀中书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结合昌桥乡实际,提出了“3+4+N”的整治模式,即三条道路、四个集镇和若干个示范点。三条道路为G205国道、X413(吕柏路)和X414(袁童路),四个集镇为昌桥集镇、孤峰集镇、田坊集镇和童疃集镇,示范点为各村选择的一到两个整治的村民组或自然村。乡党委书记董洪林要求各村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各村今年以来的第一项和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以道路沿线、集镇整治和示范点整治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全域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整治的要求刷新了新高度,整治对象为村庄、集镇、道路两侧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破旧围墙的拆除或修缮,无功能建筑物的拆除与翻新,有碍观瞻的菜园塑料网的拆除,水沟渠塘的清淤提升、农家菜园的品位提升等。现如今,昌桥乡的三条街道、四个集镇已全面整治完毕,进入日常维护阶段,17个村的示范点的整治和建设工作已全部进入尾声。田坊村党总支副书记谈茶花介绍,田坊村经过前期的摸排、调查、座谈、研讨、学习,将八甲村民组定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村民组内村民积极配合,主动拆除四类房,与此同时,村里也为大家硬化了道路、修建了菜园竹篱笆、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是打心底高兴。这样的示范带动让其他村民组的村民“红了眼”,争先恐后的来到八甲村民组参观,主动将自家门口的乱堆放整理干净、环境卫生保持清洁,要加入“示范”的队伍中来。随着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大幅提升。
转变新角色,展现新作为。多年前的政府和村委会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中往往以治理者和管理者的姿态开展工作,2022年以来,昌桥乡新的村“两委”班子搭建起来后,纷纷表示要以实干促发展、以服务推振兴,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现在的乡村治理倾听者、参与者、服务者。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特别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改善,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接受群众。将“枫桥经验”转化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多听群众意见,多为群众着想,多给群众办事,才能好办事和办好事。在对昌桥乡境内三条主要干道进行整治时,党委政府提出了巡查、交办、整改的工作方针,乡文明办、乡美丽办等部门协作巡查,各村派人员参加,在听取道路沿线百姓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对道路两侧有碍观瞻的各类整治点进行了造册,以交办单的形式交由道路沿线各村委会,要求各村在限定时间内对账销号,完成整改和整治的任务。泉水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不超过40周岁,村党总支叶周亮书记下决心扭转“躺平”思想,本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带领"两委”班子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难题。利用下班时间,他喜欢到老百姓家里坐坐,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他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许多来源于村民的好想法,经过与村民们的促膝长谈,他与示范点的老百姓达成了一致。在自然村实行全覆盖“家禽圈养”,解决千百年来农村道路遍地鸡粪的尴尬,也解决了百姓们在田地里拉网围栏的难题,随着河北自然村示范点的建设和整治工作的推进,在当地百姓的积极参与中,河沟得到了治理,生态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的困境,村民们主动将道路两旁种植的蔬菜移走从而拓宽了道路,老百姓看着人居环境的变化,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村里的汪大爷年近耄耋,红光满面的他陪着老伴在田里除草,他一边擦着汗,一边对我们说,村里干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们也支持他,这么多年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农村老百姓,我也要点赞!村书记叶周亮介绍,有了大家的出谋划策和积极参与,下一步,泉水村将继续围绕整治示范点进行再提升,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同时进一步完善村内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充实农村的“底气”,留住农村的“灵气”,提升农村的“人气”,为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在全村的铺开奠定基础。
落实新措施,焕发新容颜。“五清一改”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灵魂”,是我们工作的总目标。以往的农村形象往往以脏乱差、落后愚昧示人,而环境整治行动也多流于形式,如上门宣传和清扫垃圾,垃圾随地丢弃、乱搭建违章建筑物、随意框地界、随意种菜、杂物乱堆放等现象难以得到根治。以往的请几个人到房前屋后捡几个塑料袋或是叫几个人来清运垃圾桶的垃圾已经不符合当前的人居环境整治的新要求了,要想达到新时代新农村山清水秀的宜居美丽乡村的标准,必须采取新措施,昌桥乡近年来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除了治理河沟渠塘、清理农村生产废弃物、治理无功能建筑物、清理乱搭建乱堆放、清理破损广告牌以外,更加重视其中的“一改”,即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从源头入手,兼顾治理力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有成效。一是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的适度硬化、环卫设施的更新换代、农村适度绿化和美化。二是以点带面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示范户开始,逐步扩展到示范点,推开到示范自然村,最后覆盖到全村境内的全部村民农户。三是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获得了群众的认可,随着村民的参与,便可事半功倍,整治效果也更持久。袁店村在整治工作中,决定从最难啃的骨头开始着手,针对小排村民组百姓的不良生活习惯,村里结合实际制定了整治方案。一方面,与农户协商好,拆除原有破败不堪的偏杂房和脏污的鸡棚,将空地上的生活垃圾全部清理完毕,协助农户建设合法的杂物房,将门前乱堆放的柴火、农具全部收纳到该杂物房中,将鸡棚重新改造,并单独划出一块地将鸡鸭圈养起来。门前的泥巴地适度硬化,并增设花池和分类垃圾桶点位。另一方面,村里干部加大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对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政策解读,回复了百姓提出的问题,解决了百姓的生活难题,村里还在村民组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当选家庭进行授牌和花卉盆景奖励,改变陋习从每一位村民做起。下一步,袁店村还将开展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继续上新台阶。
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道路宽阔平坦,展现眼前的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新画卷正是昌桥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成果。乡村两级干部施展绣花功夫,村民们注入勃勃生机的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轨道上,昌桥乡正以新速度、新档位驶向美丽乡村的新境界。(潘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